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紐約哈哈哈 Frances Ha -- 用哈哈大笑,來化解人生的尷尬


Frances :「告訴我我們的故事」
Sophie:「Agian ? 我們會征服世界」
Frances :「你會變成出版界的女魔頭」
Sophie:「你會變成知名現代舞舞者」

兩個超級要好的女生,在20接近30歲時的對話,一起幻想未來,一切充滿美好;在紐約這寸土寸金的地方,共租一層小公寓,即使Sophie老是嫌棄Frances髒亂,而事實上兩人在個性與未來發展上也有著完全不同的方向,但無論如何就是這麼的臭味相投,並對彼此依賴的程度即深。

Frances的個性比較有點傻大姐,豪邁到見友忘色,因此,她為了Sophie拒絕了男友要求一起住的想法,卻因此而導致分手。Sophie則是另一種個性,她愛Frances,但也有自己的空間和原則,當友誼與現實狀況相牴觸時,Sophie則可能會棄Frances而做較為利己的選擇,例如搬出公寓到一個較為接近上班地點的地方,且周邊環境良好的地方即使是必需與素來不和的友人同住。相較Sophie而言,Frances顯得有點傻。

但若我們因此而抨擊Sophie過度自私似乎也不是很公平,在真實的人生裡,本來就是一種無止盡的取捨,而且這部片也沒有要把Sophie製造成惡魔而Frances刻意顯得無辜的意思,只能說在兩人共同成長的過程中,Sophie跑得比Frances快,所以看似有了分歧點,並且有一度彼此都因為互相逞強而沒將自己近來的慘況update給對方,也許也可以說是一種互相體貼,不希望對方因此而感到壓力;但無論如何,最終,兩人還是彼此愛著彼此,也從來沒有否認過彼此是對方最好朋友的事實,即使生活不一樣了,際遇不同了,友誼建立了,它就在那裏,沒有變過。

我在看電影的過程中不斷地想起另外一部描寫女性一起成長的友誼的電影叫做--「米娜的故事」,在米娜的故事當中,一切就不是這麼的順利,兩個好友的友誼最終因為不同選擇而決裂,米娜最後因為人生不順遂而自殺,而好友則是無奈卻又得繼續地過著自己的美好生活,顯得極度諷刺。

相較這樣的故事走向,Frances的故事雖然是黑白製片,卻輕鬆幽默和正面許多,也許正因為Frances傻里傻氣的個性讓她並沒有因為人生後青春期這一波又一波不斷襲來的挫折與尷尬而墮落和失去自己,即便她有一度逞強到就算沒收入也不肯屈就舞團裡的行政工作,或是即使她有一度逞強到在宴會中遇見Sophie還想偷偷躲起來。但傻大姊還是懂得了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她還是無法克制自己的現身大喊Sophie,並且收容了因為心情不好而吐得亂七八糟的Sophie。當Sophie在醉酒中又開始胡亂編織可能離開男人而與Frances共同居住的夢想,卻在隔天酒醒後又回到現實的坐著轎車揚長而去,Frances也體會到了,即使是Sophie看似平順甚麼都擁有的生活,對於現況也不可能百分百滿意,只是說服自己去接納現狀而已;因此,她並沒有責怪Sophie,反而不再因為想逃避自己可能永遠都無法完成夢想的事實,離開原本藏匿自己的學校裡,回歸到舞群屈就自己當行政,但這其實是最接近自己夢想的地方,慢慢耕耘後,即使Frances無法親自在台上演出,但她的編舞作品仍然讓所有人刮目相看。

有些人說這部片有向伍迪艾倫「曼哈頓」致敬的味道,都在闡述紐約其實是個變化快速的地方,不只是城市變化快速,你身邊的一切變化更快速。當成長的推力推著不想長大的你不斷向前走時,那的確會是一種極為尷尬的狀況,而面臨20轉30的這段後青春期的滋味其實比青春期來得更苦澀,人生不是事事順利,總有這麼多尷尬和這麼多苦難等著你,當挫折一而再再而三的襲來時,還得假裝自己已經長大成熟,絲毫沒有任性大哭逃走也沒有浪擲青春不顧一切的權利,有時候這種感覺會令人感到很沮喪。

只是,不管是伍迪艾倫,不管是紐約哈哈哈,在電影的縮影中都在告訴我們,乾脆哈哈大笑,輕鬆看待,你的人生即使不是一帆風順,但也依然能過得輕鬆自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